建黨百年話黨章
黨章的發(fā)展變化是一個政黨歷史的縮影。一百年來,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黨章作為黨內根本大法的地位作用,不斷發(fā)展完善黨章,積累了寶貴經驗。
黨章建設歷程
革命時期:探索起步與不斷發(fā)展
1921年,黨的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宣告在中國出現了一個完全嶄新的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無產階級政黨,這是中共黨史上第一個具有黨章性質的黨內文件。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章程》,這是我們黨的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黨章。此后召開的中共三大至六大以二大黨章為基礎,通過了四個“黨章修正案”,對既有黨章進行修訂與完善。其中,比較特殊的是,在嚴峻的革命形勢下,黨的五大授權中央政治局,根據五大精神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這是唯一一次不是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制定和修改的黨章。作為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代會,黨的六大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章》,特別突出強調了共產國際對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共產國際對中國的了解有限,使此部黨章在實踐中存在適用困難。
1945年4月,黨的七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黨章》,是我們黨獨立自主制定的第一部黨章,是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制定的最完備、最詳盡的一部黨章,是我們黨發(fā)展成熟的重要標志,在中共黨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七大黨章第一次增加了總綱部分,是對黨章形式與體例的一種創(chuàng)新;第一次把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標志著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已經達到成熟;發(fā)展和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明確了黨員的四項權利和四項義務,保證了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空前團結。七大黨章不僅在黨章發(fā)展史上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的影響,而且對黨領導人民奪取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設時期:積極推進與曲折發(fā)展
新中國成立之后,黨的八大在總結和回顧執(zhí)政以來的黨的發(fā)展經驗基礎上,承繼七大黨章所創(chuàng)立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制定了凸顯執(zhí)政經驗的八大黨章,同樣具有劃時代意義。八大黨章反映了黨對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和執(zhí)政黨建設規(guī)律的初步探索,全面準確反映了執(zhí)政黨建設的新形勢新要求,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黨的九大、十大黨章是在“文化大革命”這個特殊的歷史條件和“左”的錯誤理論與指導方針下制定的,所以這兩部黨章內容上存在著嚴重錯誤和明顯缺陷,失去了其應有的權威性和嚴肅性。鄧小平同志在評價這兩部黨章時指出:“九大、十大搞的黨章,實際上不大像黨章,黨員有什么權利和義務,究竟怎么樣才算個共產黨員,不合條件怎么辦,都沒有規(guī)定好,需要修改?!笔淮笾贫h章時,由于黨的指導思想尚未正本清源、撥亂反正,所以在某些方面延續(xù)了九大、十大黨章的錯誤理論,使其具有非常濃厚的過渡色彩。
改革開放時期:創(chuàng)新發(fā)展與日益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黨的歷史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強調民主法制建設,強調黨內制度建設,這都為黨章的修改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黨內環(huán)境與政治氛圍。十二大黨章對十一大黨章做了多方面的、帶有根本意義的修改、充實和完善,是繼七大、八大黨章之后又一個里程碑,為之后黨章修改奠定了堅實基礎。面對黨的歷史方位以及世情國情黨情的新變化,黨不斷與時俱進地推進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從而始終保持先進性。1987年,黨的十三大通過了黨章部分條文修正案,與十二大黨章合并形成黨章正式版本和部分條文修正案的新體例模式。1992年,十四大黨章首次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此開啟中國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fā)展的新篇章。從十五大開始,黨章中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不斷與時俱進,逐漸把鄧小平理論(十五大黨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黨章)、科學發(fā)展觀(十八大黨章)作為指導思想寫入黨章,使黨章各項制度安排具有了堅強的理論后盾,黨章各項制度安排不斷完善。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著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長遠發(fā)展,鄭重提出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把這一思想寫入黨章,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的與時俱進,有力地推動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
黨章建設中的一些規(guī)律
黨章是我們黨的理論發(fā)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的歷史記錄與真實反映。梳理黨章發(fā)展變化特點和演變過程,我們能發(fā)現黨章建設中的一些規(guī)律。
堅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進程中,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理論創(chuàng)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走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之路,并適時把黨的建設的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寫入黨章。
我們黨成立之初,就堅持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但黨當時還處于幼年時期,對于中國的歷史狀況和社會狀況,中國革命特點和中國革命規(guī)律都懂得不多,因而未能形成針對中國革命實踐的指導思想。二大黨章到六大黨章雖然不斷修改完善,但總體而言還是受到共產國際的影響。黨的七大明確“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tǒng)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七大黨章從結構到內容上都進行了創(chuàng)新,不僅概括了我們黨之前的革命歷史經驗和我們黨在加強自身建設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反映了當時黨的建設的目標,適應黨的領導與自身建設狀況,也體現了黨的事業(yè)與自身建設的發(fā)展趨勢,對于我們黨在執(zhí)政后推進革命轉變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指導,為之后黨章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保持穩(wěn)定和與時俱進的有機統(tǒng)一
從黨章體例看,自黨的七大以來,黨章的結構基本保持穩(wěn)定。從1982年黨的十二大黨章開始至今,條文部分第一章“黨員”至第十章“黨和共產主義青年團的關系”的標題和排序始終保持不變。第十一章“黨徽黨旗”是黨的十六大修改黨章后新增的,此后一直保持不變。
從黨章內容來看,一方面,黨章的重大原則保持不變,如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長期堅持,民主集中制始終貫徹。另一方面,根據時代進步不斷完善有關內容,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總體布局不斷調整。黨的十二大至十五大黨章,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即一手抓物質文明建設、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設等一系列的“兩手抓”。黨的十六大系統(tǒng)論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fā)展的目標,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三位一體”總體布局的形成。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七大黨章把原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擴展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為順應全球保護環(huán)境的趨勢和著眼解決我國當時嚴重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黨的十八大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并在黨章中加以確認、闡述。通過對黨章的修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體布局更加科學充實完善,充分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有助于全面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yè)。
堅持黨章制定修改的規(guī)范性與民主性
黨章是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在充分發(fā)揚黨內民主和廣泛聽取廣大黨員和黨組織意見的基礎上,按照嚴格的程序和民主集中制原則進行制定或修改的。黨章只能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制定或修改,并按照嚴格修改程序推動修改工作。黨章的修改程序是逐漸完善的,現在基本形成了一些成熟的程序慣例。中央成立黨章修改小組,并就黨章修改工作向各地區(qū)各部門征求意見。黨章修改小組根據各地區(qū)各部門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本著適當修改的原則,提出黨章修改建議方案,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由中央政治局會議討論通過擬提請黨的中央委員會討論的黨章修正案稿。黨的中央委員會討論研究《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審議并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
從黨章的發(fā)展歷程可以看出,黨章只有通過嚴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才能集中體現全黨的信念和愿望,成為統(tǒng)一全黨思想和行動的武器。
作者:呂品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黨建教研部黨章黨規(gu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 上一篇:黨史百年|平型關大捷
- 下一篇:學黨史和把握政治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