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是一名高二男生的母親,我一直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十分苦惱,我的孩子表面上挺聽話,和同學老師交往也不錯,但是就是不善于和我們家里人交流,從不說生活上的感受想法要求。我們家里人性格都較外向開朗民主,可他就是和我們沒話。最近我發(fā)現(xiàn)他好像在交女朋友,因為他總是收發(fā)短信并對短信十分重視,下晚自習回來邊學習邊發(fā)短信,行為異常。我很苦惱不知如何找他談談,又想幫助他又怕傷害他,您說我怎么辦呀? 答:您是一個關心孩子的媽媽,我能夠感受到您很焦慮,你也想要做好親子溝通,但是不知道究竟該怎樣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并
近日媒體報道了這樣一則消息:女朋友突然變心,不念舊情跟了別人,這位22歲的男子無法接受這個事實,從13層樓跳下身亡。因不了解這個男子的具體情況,無法得知他的心理成長過程。但就這件事情本身來說,應屬沖動性自殺行為。有資料顯示,許多自殺未遂者表現(xiàn)為沖動性自殺行為,37%的自殺未遂者自殺前考慮自殺的時間不超過5分鐘,60%考慮自殺的時間不超過2小時。那么,對許多人都會碰到的這類戀愛受挫的事件,為什么這位男子卻選擇了這樣一種解決方式呢?一般來說,導致自殺首要的原因是各類精神疾病,主要是抑郁癥;其次是情感方面的問題
王女士,28歲,已婚,幼兒園老師。三年前結婚,至今未懷孕。1997年元月做診斷刮宮術,術后出現(xiàn)少量出血,患者較驚慌,又聽同事講有癌癥的可能,更加緊張,感到心慌、心悸、氣促。一周后,經(jīng)處理出血停止,但患者仍然害怕患有不治之癥,又怕不能生育會被丈夫拋棄。訴失眠、煩躁、易激怒、發(fā)脾氣。3個月后癥狀加重,并出現(xiàn)發(fā)作性極端煩躁、坐立不安、呼吸急促、胸悶、心悸、出汗、口唇麻木、雙腳發(fā)麻。自覺會瘋、變傻、瀕死感,每次發(fā)作持續(xù)半個小時至一小時不等。每個星期都發(fā)作,發(fā)作間歇期間仍有煩躁,擔心再發(fā),怕聽收音機,怕看電視,怕別
患者敘述:“我是一位大學老師,今年30歲剛出頭,在單位負責研究生的招生工作。2003年9月份,我在工作上碰到一件不愉快的事,心情逐漸變得糟糕起來。從那以后,我開始感到工作有壓力,做什么事情都覺得不順心,心里總有一塊石頭壓著的感覺,生活總是缺乏激情。我常常想哭但又欲哭無淚。到了今年2月份,我的情緒變得愈來愈糟糕,人際關系顯得非常麻煩。我有兩個領導,他們關系不是很融洽,在處理某一件具體事情的時候,這個領導告訴我應該這么做,那個領導又告訴我應該那么做,我感到進退維谷,不知該站在哪個角度看問題,下不了決定。其實,
最近關于農(nóng)民工或者流動人口的新聞報道中,“驅(qū)趕”“抵制”已成為其中的關鍵詞。挖掘其深層含義,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傳遞出城市人口,尤其是相對富裕階層的心理疆域正在日漸膨脹的信息。支持這一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就是財富。由于財富和社-會優(yōu)質(zhì)資源的分配明顯傾斜于富人,富人能給予社-會更多的消費支持,獲得的權利和保障也就越來越多,比如高檔住宅區(qū)及其他高檔消費,因為獲取了富人的支持,也就會給其相應的回報:要保證他們的居住質(zhì)量和不被打擾的私人空間,要保證他們在經(jīng)濟活動中占有優(yōu)先權和足夠的份額,在“富人優(yōu)先”的社-會暗示下,富人自然也就
一是緩解緊張和焦慮可進行松弛訓練。如選擇呼吸訓練法、肌肉松弛法、轉(zhuǎn)移法、自我暗示法等中一種,可以不同程度地緩解緊張和焦慮。二是閱卷和做題中的心理效應。閱卷可依次,也可不依次,目的是尋找容易做的題目先做,一旦找到易做的題目即全身心投入做起來,一連做了幾題之后,自會增加信心,又分散對考試的擔憂,緩解緊張。三是閱卷中難題太多或題目做不出來時的心理調(diào)整。一般對5道以上問題感覺很難,或試著做題目一題都未成功,考生的憂慮和緊張情緒會上升。此時可不看也不做,停下來先讓自己緩解一下,平靜一下。迅速作出高考和該門課期望值的